追忆白。

标题: [私人信]山崎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宵衣    时间: 2010-2-3 16:23
标题: [私人信]山崎先生
机场、火车站,旅行流浪,没有你却也不迟疑。


山崎先生:

    我途经上海,来自北方的铁路攒过浓黑的小镇,在离长宁还较远的地方突然变得灯火通明。我退了机票执意要坐火车,这份执拗,令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
    我知道。从沈阳起飞,终点必定是浦东,在那里,你曾经的气息浓郁。记得那次,你在机场接待参加大师赛的外宾,你离开后半个小时我拖着行李箱到达机场却听说你刚走,这是多么戏剧性。
    就像安德烈·莫洛亚所说:遇上卓绝的人物,不容我有半点迟疑。我已经坚定了很久。
   
   喜欢机场吗?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触。比火车站要干净,时新得多,格调颇像医院的手术室。陌生的噪音,通过广播,女声甜腻,召唤着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奔赴奇方异域。透过落地长窗,时间和阳光像沙漏一般,你看着庞大的飞机升降起落,好像舞台上的布幕,不像现实生活,而然不无美感。
   
    在北方念书,临睡前愿意读读安德烈·莫洛亚,喜欢那篇《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恰如我十六岁的时候遇到你,心里觉得比起熙熙攘攘的附庸风雅,你老老实实的漠然态度实在令人更欢喜。就像彼得,长相耐人寻味,神态清瘦,头发散乱,领子敞开,使人想起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我曾那样迷恋你。

    喜欢你曾经处心积虑托朋友四处寻找你,但在得到你的联系方式的那一刻,却突然畏缩起来,我常常觉得喜欢你的这件事是错觉,也许仰慕才正确,二十年,三十年,公元,史前,喜欢得以为自己毫无空隙了。隐名埋姓的接近你未尝不是办法,但明谋暗算得来的幸福,都是不入杯盏的污泥浊水,日光之下皆覆辙,月光之下皆旧梦。

    我坐上火车,满目浓浓淡淡的温带风光,出发时,一望无垠的雪景,而我却对着寒冬想着家乡春天桃花汛时期你乘流而下竹筏上的美少年。你曾说:你多么像绛绿。王绛绿吗我轻轻在心里问,那个在《无爱纪》里写信的女子,那些衰弱感伤的信。


      『火車誤班了。我在等。

等待的意思是,時間過去,而我停留不動;要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而等待是我生命裏面所能承受之最重了。

但我又不能説,我在等你。你和我從來沒有期約。但我和你之間,還沒有發生的、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成了我生命之最重。之所以重,因爲它總在未來。

我在等的時候,脫下了帽子,放在窗前。今天天隂,不大見日色轉移,只見光的滿溢程度不一,漸離漸虧。從此我想起等,我都會記得我的這一頂別著鐵路局紅章的藍帽子,放在窗前;外面有人影與世界,只有我和我的帽子,堅執地與時間廝守。

希望之磨人,莫過於此。我想到我一生就可以消耗在虛假的希望之上,心中凜然一驚。寧願絕望早早來臨。如果一定要絕望,愈早絕望愈好。像那些不願意再 等誤班 火車的人,愈早決定離開,或走路,都好。只有那些心存僥幸,一直在等,愈等愈覺得自己等那麽久了不等下去就太不值得,就泥足深淖愈陷愈深的等下去的人,最 後等到血本無歸,泥淖沒頂。

我如何承受希望,遊憂。絳綠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


      同样是火车,从吉林到上海,我覆身而眠,悠远弥漫的体温几乎忘却寒冷。

『……
火車仍然在田野間飛馳。我總覺得,火車一直向一個漸暗的山洞駛去,漸暗漸靜,再也開不出來。

沒隔一陣子就會有人在火車打架吵架,本來已經習以為常。但我的心還是及其不安。

是不是因為你離我那麼遠?隔著那麼遼闊的土地,河流,高山。不光是遠,在這裏發生的事情,發生不到你那裏去。你和我就漸漸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你不理解我的不安,亦不會明白你其實有多幸運。但既然我之為我為我的命運,我的生命旅程亦只能以此為起點。

這陣子我沒那麼想你,偶爾也會忘記,原來日子即是日子,即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隔了日子再清晰的都會模糊起來。但記起的時候,如舊病復發,那麼熟悉,憂愁的心情慢慢將我淹沒。絳綠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日』
作者: 宵衣    时间: 2010-2-3 16:32
我已经很久不再坐夜车外出旅行。山崎先生。为了在雨夜安静而尽情的回忆着你。
北方不比南国温和,遗弃的冰河谷苍苔滋浸,冰河何时解冻呢。
L君,我的山崎先生。时间如高远山谷中的风,呼呼吹过,我坐在火车里。
我们很久未见了,想象你闲闲地走在路途中。而我势必错过。
赶着去和你作一个交错二过目的会面,像纵贯线与南下的火车在途中会面一样。
而相遇呢。

相遇在很久之前的盛夏,朝日煮云苔的午后。
作者: 宵衣    时间: 2010-2-3 19:39
你突然在校内造访我,我却并不感动。
记得曾把你的照片递给同学,不料被四处传阅。
她们不断地夸赞你,而我笑的很快乐。
听说你在南京路被人看见和她在一起,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会突然啊
因为早就该发生了。




欢迎光临 追忆白。 (http://ourwhite.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