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怎样的三天才能成就大喜大悲的情绪,原来是这座“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的奇山。<br/> 早上五点多,就坐上了前往黄山的大巴。车子不是很好,可是司机和售票员却很热情,让我觉得很温馨,我突然会想起我们启东的司机,不是很严肃的黑帮头头那幅德行,就是嬉皮笑脸的小混混儿。安徽的人们都很热情,看到外地来的朋友们都会很乐意得给我们些帮助,尽管不是什么大的帮助,也让我觉得温暖。(当然除了黄山当地的精明小农,无论怎样,我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赚钱理念)同行的还有几个慕名而来的老外和当地的帅小伙儿。嘿嘿,偷偷得意一下,我盯了他们三天哦,谁让他们是摔锅呢?<br/> 中午的时候,被迫送进汤口镇一家看繁华的小旅馆,忍受着三十块钱一盘素菜的标准价和一百五一床的标准间,虽说是标准间,一看便知是农家私房改造的小单间。床很小,和我们宿舍的床有的一拼,更不用什么卫生条件了,对自己说,没钱的时候有时间来旅游总好过有钱的时候没精力来旅游,于是便安心住下了。“徽商”的名声早有耳闻,所以当一群男男女女围着我们热情的推销东西的时候,我泰然自若,毫不动心。(这里提醒一下下,要是有小农跑来向你推销茶叶,说是十块钱两罐的那种,千万别买,说不定那就是人家喝剩的晒干再上色的那种,还是去茶叶场买,虽然有点贵,毛峰毛尖都是不错的选择,西地兰我也很喜欢。)<br/> 下午在导游的极力游说下,我们游览了山下翡翠谷(情人谷)、九龙瀑,凤凰源和野生猴谷。唯一的印象就是那里的水很清,清澈见底一词大概由此而来,看上去仅一米深的泉水导游吓唬我们说居然有三米,想来刚刚试图探水的念头后怕不已,一阵寒战。<br/> 翡翠谷的美得名于《卧虎藏龙》,起码我是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黄山脚下居然有这么美的水。汇山泉之清澈,吸日月之光彩,层层叠叠,环环碧透,以翡翠命名真的很贴切。最喜欢绿珠池的溢彩流光,瀑布的飞溅激起了涟漪,在时隐时现的阳光下泛着若有若无的五彩光韵。花镜池边的巨石上镌刻着四个大字“五彩缤纷”,在真正的炫目美景前,语言真是多余的。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中。这里不需要有人来讲解,你只需要张开眼睛,尽情地把这如诗画卷深深地印在心里......翡翠谷里大大小小的水潭有十几个,有名字的水潭通常池边都会注有名字的由来,或因形状,或因色彩,或因传说,总之琅琅上口,十分雅致,以至于我猜测可能是开发翡翠谷的时候请了文人骚客捉刀之作。过“爱”字石继续拾阶而上,仍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无名潭水,我们的体能储备很充足,几乎走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掬一捧山泉,饱饱的喝个够,嗯~~真的有点甜哦。想起令狐大侠曾在此泡过脚,我也想舒服舒服,正想松鞋脱袜,转念一想山下的游客,不能因我一时的痛快影响了别人的肠胃,于是我们又回到了“爱”字石附近的水潭,微胀的双脚似乎很感谢我的体贴,尽情的感受着泉水的轻柔。<br/> 导游小妹说到凤凰源主要是看巧石,这里不像其他的景点看山看水,这里的石头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联想,所以要导游帮助才能更好的领略。来这里的年轻人通常都是攀石而上,这也是凤凰源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迎面看到的巨石活生生的像极了人的四根手指,可跨过巨石回头再看却像握紧的拳头。还有乌龟石,摸它哪个部位你都会交好运的,当然,除了后面的龟蛋,据说,喝了要变成乌龟王八蛋的哦。还有那远看像棺材民看似四大美女的四块巨石,我想那最大的第二块石头应该就是杨贵妃了吧。<br/> 没想到九龙瀑可不太客气,为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准备了千级台阶(据我估计),调整好心态,不急不燥,费时不多就看到两片绿竹掩映下的九龙飞瀑,瀑布见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难得的倒是它一瀑一潭,瀑瀑相连,遥遥望去也颇壮观。沿着山路我们攀上了第三段瀑布,当时已经有20多天没有下过雨,水量少得可怜。第四段的瀑布下有个巨大的拳形深潭,潭心幽深,有护栏相隔,因喜欢她层次鲜明,色彩艳丽,见四周无人,刚想跃栏而入,远远传来一个声音,顺声望去,对面山上的亭子中有人摆手示意禁入,只得作罢,却不甘心,看着那幽深的潭心,心头噌噌窜出种种假设,难道那里有水怪?或者有石洞连入地下河?或者清澈的潭水迷惑了我们的眼睛?......<br/> 第二天还是五点多,我们几个行色匆匆,大包小裹,手里还拎着水和便当的背包客,一路小跑终于在开车前3分钟上了开往黄山的列车。游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的黄山,(导游说这句有两解,其一,便是黄山风景秀美,登过之后无心游览五月他山,这当然是正解。其二,便是黄山just so so,不会再来登第二次)。乘后山云谷缆车(8分钟)或步行(2-3小时)上山,既然来登山,我们自然选择了步行。很受打击,风趣的导游说正常人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能到白鹅岭,不正常的是花一个半小时或者三个小时完成这段路程,很不幸,我成了这一特殊人群,自然不是一个半小时的那群。<br/> 简单填饱肚子后,我们游览西海景区、北海景区(这是我们当晚的居住地)、始信峰等,当地人说黄山远古的时候是一片汪洋,所以黄山的四个方向被称为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也有人说,所谓“海”指的就是云海,黄山终年云霞万千,以天上之云海名地上之万物也不为过。<br/> “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黄山十大奇松就有六奇松藏于此处。首先为人们所注目的是耸立于路旁的一棵巨松,它根粗干壮,枝如虎爪,其势雄威无比。相传登山一僧人倦睡于此,梦见一黑虎卧于身旁,醒来便见此松,僧人便命其名为黑虎松。他们说男士和它合影,就会变得强壮非凡,女士呢,我就不管变成母老虎之类的传言,有点兴奋,抑或是骨子里天生的狮虎本性,也抢占先机,上去合影。连理松让我看了有点动情,根部异常圆墩结实,两米以上仿佛被雷劈开一般的神奇得分来两枝,并排向上,紧紧依靠着,“男”左“女”右,“男”身粗大高耸壮实,“女”身矮小而苗条,“男”“女”同根共体,两身相依,情深意笃后来才知道,黄山的很多松树都长成这样,只是这棵比较荣幸被命名了,这和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个道理。再往前就是龙爪松。它树大叶浓,条条粗根露于土石之上,蜿蜒盘曲,恰似巨龙利爪,爪爪扎入岩土之中。仰看全松,似一条“卧龙”横卧前面,见其身弯曲,鳞节斑斑,粗枝曲曲横空伸展如对对龙爪,栩栩如生,所以人们美其名为卧龙松。再往前几十米,只见一棵枝干如虹的松树,斜弯下来构成了一个大拱门,人们可自由出入其间。故人们称其为辕门松。始信峰悬崖峭壁上一棵苍劲之松,人们称之为探海松。探海松和迎客松有点相像,个人认为长的却更有难度,生在峭壁,她的枝桠游下探的趋势,颇为壮观。只见它数根粗枝托着婆娑绿叶尽皆伸向远方云海,像在云山雾海中探寻什么。霞光辉映,云衔绿树,苍松云海绵绵情思,给人们不尽的遐想……黄山十大奇松最后一棵该是团结松了。导游把人们的视线引到不远处一个山上,只见数棵巨松似兄弟如亲友,盘根错节,枝丫相搀,扎根于巉岩之上,历百年风雷而不倒,斗千年冰霜而不摧,铮铮铁骨,傲视苍穹。<br/> 呵呵,我最喜欢的是那只呆呆的猴子,千万年都望着那片云海,真是呆么?还是因为执著?谁知道呢。<br/> 梦笔生花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散花坞内,与笔架峰相近。海拔1640米。一石挺出,平空耸立,下圆上尖,像一枝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游人称此景为“梦笔生花”,为黄山胜景。清人项黻有诗赞曰:“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70年代初松树枯死,现在是仿制的塑料松树。笔峰旁有笔架峰、上升峰。<br/> 从光明顶往西或由排云亭南行,就能见到“飞来石”。这是一块高12米、重600吨的巨石,底部和山峰豁然分开,似天外飞来,故名。《红楼梦》中拍摄的的顽石就是飞来石。<br/> “西海岩前雾锁烟,红颜石影两茫然。惊心频眺云中影,谁叫知音在石巅?”<br/> “飞来石上锁云烟,云雾低湿闭眼帘。胆战心惊观壁上,只因知己在石巅。”<br/> 站在排云亭前的岩石上,往下看是万丈深渊的大峡谷,抬头欲远眺却被云雾挡住了视线。那雾似乎就像从天上垂到谷底的一道洁白无瑕的巨帘,把对面山的上半部分裹挟其间,让人只能感到雾蒙蒙的一片。过了一会儿,起风了,那道刚才还处于静止中的雾帘开始跟着动了起来,被风四处吹散,竟也变化出多姿的美。只见雾气随风翩翩起舞,或旋转、或翻滚,渐渐地越来越淡、越来越薄,透过硕大透明的雾纱,影影绰绰看见了山的倩影,那暗绿的山峰和树丛在这“纱”的覆盖下,真像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皴染,朦胧而又缥缈。稍顷,风大了起来,云雾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如海浪拍打礁石一般,开始推动她怀抱中的山,真说不清是雾在浮动,还是山在漂移;是雾缠绕着山不让山漂走,还是山拥抱着雾不让它逃离。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的完美结合,真是妙不可言。随着雾被吹散,近处的山峰被和盘托出,远处的云海也映入眼帘,好一幅山海结盟图! <br/> 第三天,两点多,我们穿上大衣,借助手电的微弱光线探着山路便出发了。光明顶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登顶的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那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 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赶到光明顶,太阳还在睡觉。我们等吧。光明顶的风硕是强烈,怎么躲都躲不过。太阳一出,四处光芒,万物都如同复活一般,恢复了红润的面色。个人认为,光明顶的日出没有我们海边的壮观,那么小,倒像个乒乓球。嘻嘻……<br/> 莲花峰只能远观了,海拔1864,是黄山的最高峰。有点遗憾,听说节日期间被关了护林。只能从简介中领略一番了。莲花峰是黄山第一高峰,为黄山绝顶,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处在黄山中部。巍峨峭拔,气势雄伟。这里主峰高耸其中,周围群峰簇拥,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登山道路只有一条,名莲花埂,长1公里余,沿途奇松夹道,怪石林立,杜鹃满坡,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峰顶比较平坦,方圆丈余,四周围以护栏。顶上有不少石刻,如“群峭摩天”、“天海奇瀛”、“突兀撑青穹”、“大巧若拙”等,大都出自名家手笔。还有“石船”(又名“莲花舫”)、香沙井(又名月池)等景观。每当风和日丽之时,在此可东观天目,西望匡庐,北瞰九华,南视三清,皖南冈峦尽收眼底。置身于此,大有顶天立地之感。清代名画家石涛曾有诗赞之:“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 从玉屏楼至莲花峰须沿着玉屏至天海的山路,经送客松、望客松,至蒲团松,这里右有“指路石”,左有“犀牛望月”景观,再向前,过莲花沟,攀上“八百级”莲花岭,在岭上可看到“金龟探海”。下到岭脚,前有三岔路口,右面一条即莲花埂,可直上莲花峰。沿途要穿过四个山洞,还可看到“真好造化”、“非人间也”等摩崖石刻,以及飞龙松、双龙松等奇松异石。 <br/> 最遗憾的要数没有登上天都峰了。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天都峰虽高不及黄山的主峰莲花峰,但其险峻程度则绝非莲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观音、金鸡叫天门、二僧朝佛等景点。据说古时候很多人都想爬天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千百年来,只有极少的几个人爬上去过,可见其险。而今已有了登天的云梯,弯弯延延,伸到莫测的山顶。石级仅有一人宽。由于导游的时间限制和本人体力不支,所以放弃了登上天都峰的念头,远远看去,可见为数极少的勇士们在天都的脊梁上挑战生命的极限,不寒而立却很是壮观。 <br/> 走过一线天和百步云梯,便到了下山的时间。<br/> 沿西线盘山古道下山,来到玉屏峰前,翘首望去,高高石崖上一棵巨松呈现在眼前。它显得古老、苍劲,但却富有生气。它向登山者伸出几根粗大而富含热情的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迎客松。客人来了,自然少不了主人陪客促膝叙谈。就在离迎客松不远的一个开阔处,两棵巨松齐肩并脑紧相依靠,粗枝相扶,绿叶相贴,俨然一副亲昵交谈的模样。这又是一棵奇松——陪客松。玉屏峰前路旁的一棵奇松就是天公巧妙的布局。树虽不算巨大,但千年风霜练就了一副招人喜爱的虬干曲枝,特别是那向一旁倾展的盘状枝叶恰如一副摆动的手臂,饱含情意地向来访客人挥手告别。无需猜想,这别有情趣的古松就自然被人们誉为送客松了。<br/> 下山我们选择了坐缆车,膝盖着实难受。 <br/> 过了半山寺,山路渐缓,走不久便可看到著名的“人字瀑”,一股大水,从天而降,遇到巨石即截成两段,风声水声,响彻天地,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又像是两丈白色的缎带,随风飘动,楚楚动人。路边的小溪淙淙作响,溪水清澈透明,对于爬了一天山的人,洗一把脸,喝上两口,立刻困意全无,精神一振。 <br/> 黄山的松,奇美隽秀,在断壁悬崖处尽情伸展。黄山的石,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每一块都流传着美丽的传说。黄山的山(峰),险峻挺拔,景色绮丽。黄山的云,扑朔迷离,来去无踪。听人说,黄山美景四季不同,看来我这一次才领略了黄山梦幻奇境的一小部分。但凡有闲,我一定再来黄山,寻找更美的景色。<br/> 遗憾也颇多,比如说没有登上莲花峰和天都峰,再有,时间仓促,下次来玩,决不跟团,前山上,后山下,呵呵。 <p><font color="8421504"> (传说中的约定一直没能实现,倒是看见几只燕子,也是黑黑的,像极了乌鸦。却不知道那只乌鸦真的在哪里,小哭一下下)</fon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