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白。

标题: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如此虚伪? [打印本页]

作者: ______柠檬tea。    时间: 2008-9-19 23:25
标题: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如此虚伪?
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对中国文人的虚伪批判得非常精彩,文笔幽默,嬉笑怒骂,真是把中国的文人骂了一个从头到脚。

谈到文人之劣根性,首当其冲的便是“虚伪”二字,而虚伪又分为多种:一曰人生观上的虚伪,自古以来,文人一辈子读的就是之乎者也,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是定位其人生观的唯一标准,而儒家又是提倡入世的,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众多文人前赴后继,为了博一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学子十年寒窗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也因此造就了一批寄情于山水,沉缅于风月的人生失意者,他们在纵情声色的同时,往往对时政有着强烈的不满,总希望让整个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失意来承担责任,于是,讥评时政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一条自然排污管,然而,他们却并不知道,一个时代的结束自有其规律,该亡的时候自然会亡,不该亡的时候光凭几根笔杆子也翻不了天,文人革命的软弱性直接决定了他们政治上的幼稚。当然,如果说先锋们能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信念的话,多少还能留点执着的噱头,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内心最深处却并不是这样,他们“义正严词”却没有“义不容辞”,他们“声嘶力竭”却没有“身体力行”,而这正是文人们在人生观上的紊乱与虚伪。在义愤填膺或超然世外的表象下,隐藏的却仍然还是一棵渴望入世的心。正如清初大才子金圣叹晚年在听到顺治帝褒奖自己的话时,禁不住老泪纵横望北而叩拜一样,这便是一个明证,也难怪其被鲁迅称之为迂腐。所以,既然不能坚持信念,何不就把唾沫星子咽回去,脱下虚伪的轻纱,岂不更符合自己真实的原则和追求?所以,此便是文人人生观上的最大虚伪。接着,俺再来谈谈道德观上的虚伪,古往今来,文人们一直提倡修身养性,“三省吾身”、“慎独”、“无欲则刚”等等成了他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事实上,很遗憾,这些格言最后都只是墙头上的漂亮摆设而已。先来看看孔子,老先生虽然在很多时候是个垂范,然而,其为了不使优伶们惑国,啜使国王将全国优伶悉数杀光,这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而这也导致了戏子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被归于下九流,直到现在才扬眉吐气。其实,孔子的这种做法等于是在自己精心构筑的道德框架上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很多时候,生存是谈道德的基本条件,撇开生存妄谈什么“朝闻道,夕死可以”,“士为知己者死”等等之类的话,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道德观存在着一定的欺骗性,是一种典型的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再来看看文人的另一种道德上的虚伪---“好色”,其实,好色乃人之本性,本无可批驳,然而,文人的劣根性就在于他们偏偏喜欢在好色的躯体上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这才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古往今来,文人们总喜欢用诸如“好色而不淫”,“坐怀不乱”等等词汇来包裹自己那不安分的心,而实际上,真实的他们却并不是如此。俺举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韩俞老夫子偏爱房中术,60多岁了还在练丹御女,结果一命呜呼。白居易虽然羡慕长恨歌的美妙爱情,自己其实也很不错,西湖边上,搂着小蛮的腰,吟诗做对,不亦乐乎。词人柳永死后,全城妓女们集体筹资为其送行,十里长街浩浩荡荡。还有那个才情万丈作《阿房宫赋》的杜牧,听说湖州盛产美女,便大老远跑过去,让当地的市长挑了一大批上等货色细细品玩等等。至于现代,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伟大导师在妻子去苏联治病尚未离婚的情况下,便和一电影明星相约黄昏后了。由此可见,似乎好色是文人们的通病,不过,这没什么可指责的,因为,人的本性如此,然而,文人们在构建社会道德框架时却又往往把其作为反面教条来定义,而自己又始终并不遵循甚至泛滥,这就不免留下了“宽以待己,严于待人”的历史笑话,也成了一种令人厌烦的虚伪。最后,俺来谈谈写作观上的虚伪,讲到写作观,其一便是“欲盖弥彰”:大凡一个人写作讲究的是“文由心生”,也就是说有感而发,主要还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如果为了某种名利而为之的话,那便是一种典型的虚伪,很多职业作家都有着这样的毛病。上世纪九十年代,《废都》,《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被并称为陕军东征的三架马车而名噪一时,后两部倒还罢了,一部《废都》却引发了当时的一阵风潮,其时,购买者甚众,但大多是冲着书中那大段的情色描写而去,尽管贾氏一再声称这是“艺术需要”,但却怎么也掩盖不了借情色以炒作的嫌疑。尤为恶心的是,书中还故弄玄虚的搞些小方格以下略去多少字之类的,实在是一种典型的欲盖弥彰。在名利驱使下而写出的作品,满纸看到的只有二个字---“虚伪”。再来看看文人另一种写作上的毛病--“无病呻吟”:何谓无病砷吟?其实也就是一种矫情,而此种矫情又多见于风月,明明只是一块土丘,或是一潭死水,在他们眼里却都成了良辰美景,美妙的文字一波接着一波,煞是壮观,引发了阅读者无限的向往和憧憬,而实际上,真正身临其境后基本都是“百闻不如一见”,悻悻然失望而归。俺清晰的记得,在俺孩提时曾读到一篇《绿》,翩翩文字为俺描绘了一个美妙的人间仙境,使俺心痒不已,结果等到终于成行后,却发现不过就是一条瀑布加一个水潭和亭子,实在难以和文中那景色对号入座。这也使俺第一次对所谓的“经典大作”产生了动摇。原来,文人们和倭国人一样,也有着“自慰”的毛病,过度的情感泛滥下,让他们对任何东西都能生出万种风情来,不知道这是一个笑话还是一种悲哀?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至少俺,现在已经不想为这种虚伪而浪费时间了。不看不问不听成了最后的选择。


PS:把标题中的“文”字去掉。既“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虚伪”也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吧,从古侄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虚伪”
作者: 彼岸行走    时间: 2008-9-19 23:28
很晕,但有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作者: 阡陌。    时间: 2008-9-20 12:11
中国人都喜欢带面具。
作者: zoe.    时间: 2008-9-20 16:30
没看完。。。不过想到一句话。。。诗人的沉默是对犯罪的纵容。。。
作者: 病医生    时间: 2008-9-20 22:51
文章从前看过,看过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这已是社会现实,没法改变。不想看第二遍,看了之后就会很郁闷。
没想到在这里又看见了这个。
作者: 糖◇忽而今夏    时间: 2008-9-24 16:55
因为中国人从来都是很压抑的~

如果有机会.都想痛快一把......又要显出自己是正直的~:kiss:
作者: 小时候    时间: 2008-9-25 13:57
不喜欢用“中国人怎么怎么”来以偏概全,国外还种族歧视呢。。。




欢迎光临 追忆白。 (http://ourwhite.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